7月2日至3日,第三届中国支线航空暨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举行。大会期间,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2024)》正式发布,一同发布的还有团体标准《国内通程航班服务 第1部分:标识》 、“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体系专家库、“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运行报告等。
据悉,与会嘉宾围绕推进“干支通、全网联”促进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演讲、圆桌讨论,为支线航空发展、深化航旅融合拓展新思路。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支线航空发展相对滞后,截至去年底,干支、支支机场联通率仅为20.5%和0.6%,远低于干线机场间53%的水平。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是民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具体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民航开拓市场、发掘增量的现实需要,当前经济形势下,“市场下沉”趋势愈发明显,支线航空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增长点;是推动国产民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庞大的国内支线航空市场是国产民机特别是国产支线飞机高质量发展的肥田沃土。
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陶胜对《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2024)》进行详细解读,从三个方面论述网络化运营模式是持续改善支线城市通达性水平的有力抓手。一是支线城市2023年整体航空通达性尚未完全恢复至2019年水平,新疆、华北、华东等区域恢复情况较好,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该三区域支线城市加大了与临近枢纽的航班连接力度。二是从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的产品备案数及旅客量来看,干线始发的产品备案数高于支线(6:4),但支线始发的通程旅客运输量却是干线的6倍多(87:13),这说明通程航班更适用于解决中小城市旅客出行刚需问题。此外,阿克苏、库尔勒和延安等非中心城市作为中转地承运的通程旅客量均排在全国前12位,表明支线机场在枢纽功能发挥上也将大有作为。第三,今年首次站在综合交通(航空+铁路)的视角看支线城市通达性。研究发现,支线航空网与铁路网衔接后比航空通达性提升了21%,提升幅度高于干线城市。除新疆外,其他区域支线至干线的通达最优方案中空铁联运占比在20%以上,支线城市通过空铁联运提升通达性有较大发展空间。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将航空通达性指标纳入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加大对通程航班的政策支持、民航与铁路在“硬联通”和“软联通”上加大合作等三项政策建议,以持续提升支线城市通达性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
在“创新支线航空模式,积极扩大航空人口”单元,华夏航空通程事业部总经理陈德志做了“大力推进‘干支通、全网联’,探索支线航空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主题演讲。航空通达性是衡量支线航空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并指出2023年支线机场数量、航线数量和运力规模上对比2019年整体提升,而航空通达性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局方为行业搭建了跨系统、跨网络、跨主体的合作框架与机制,不仅为民航网络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支线网络模式多样化发展,有力提升了支线城市通达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了华夏航空在服务创新赋予“干支快线”新动能、增强次级枢纽功能、支支互联互通扩大连接空间等方面的探索实践。陈德志提出了三点发展建议:发展国际联运,满足支线旅客多样化需求;发展空铁联运,发挥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提升支线航空通达性;大力推进航旅融合,助力支线航空高质量发展。
大会期间,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通过展架及宣传手册等方式,向行业内外展示航空通达性理论发展历程,提升公众对航空通达性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