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2025)》正式发布
来源:华夏航空发布者:华夏航空

8月14日,以“新支线、新品牌、新跨越”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支线航空发展暨首届新疆航空快线促进大会(以下简称“会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举行。会议期间,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2025)》正式发布。华夏航空CEO吴龙江、财务总监张静波、战略执行总监范青松,以及通程事业部、产业研究院、资金与资产管理部、新疆大区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悉,本次会议围绕深“干支通、全网联”和文旅融合,促进支线航空全链条协同发展;持续探索创新,推动新疆航空快线高质量发展;做深做实国内通程航班,打造中国民航新品牌等核心内容,开展深入务实的交流研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中国民用航空新疆管理局副局长彭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司原一级巡视员任虹、新疆伊犁州州长叶尔夏提·吐尔逊拜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昌顺在致辞中指出,支线航空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这将作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支线机场吞吐量有望保持百分十以上的复合增速,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7 亿人次。同时,支线市场结构将显著优化,形成“支线市场—区域枢纽—国际枢纽”网络优化布局,“航空+旅游+物流”多元业态降低运营风险,低空旅游、短途运输等新产品创造更多的增量市场。十五五时期,支线航空的发展将有效激活十亿级人口的下沉市场航空需求,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谱写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的战略支点。通过基础设施、运力供给、商业模式和政策环境的协同突破,中国支线航空有望在 2030年前完成从“补充角色增长引擎的历史性转变。

在发布环节,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2025)》进行解读。从旅客出行和城市发展两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水平的新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首先,交通不便地区的航空通达性同比改善幅度更大,其中,支线城市改善情况好于干线城市,县级城市改善情况好于地级支线城市,此外,越往下沉市场,通达时间越长,可提升的空间也越大。其次,“干支通、全网联”作为完善支线航空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为三四线老百姓提供了可看、可选、可购、可行的航空服务产品,改变了支线人民的出行习惯,有力提振支线消费。哈密、库尔勒、阿克苏等区域次枢纽,超越多个干线城市入围通程旅客中转运输量前二十,这得益于新疆区域航线网络整体广泛连接,构建互为枢纽的去中心化模式,使新疆支线城市整体通达水平得到提升。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研究院通过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航空通达性指数每提升10%,城市GDP提升0.6%,财政收入提升1%,并发现新疆地区航空通达性提升对促进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是全国平均值2倍。基于以上分析,华夏航空产业研究院提出将通达时间指标纳“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评价体系中、加大对支线城市3+7”核心枢纽时刻资源以及资金政策支持、优化现有支线补贴渐进式退坡机制等三点政策建议,以持续提升支线城市通达性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

 

在主旨演讲环节,华夏航空战略执行总监范青松做了“‘通程’为基,‘云枢’成网——华夏航空深耕新疆七载航空创新实践”的主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华夏航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包括持续深耕支线航空“毛细血管”、扎实推进网络化运营、构建产业链布局优势以及积极拓展航空消费新场景。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华夏航空在新疆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并分享了七大典型实践案例。最后,从运力投放、基地布局、航线网络、国际开拓、产业协同等五个方面展望华夏航空在疆未来发展规划。

 

  参与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州、市)主要负责同志,国内外航空企业及机场集团、保障单位、民航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媒体等300余名代表。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加大对支线航空的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持续推“干支通、全网联”,降低旅客总通勤时间,深化支线航空与文旅融合,为广大旅客提供更便捷、更多选择的服务产品,推进支线航空高质量发展必将大有可为。